社評
  對於很多初中的孩子而言,未來還太模糊,必須允許他們選擇錯了,還能有“後悔權”、“回頭路”。讓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變化,及時調整職業方向。
  日前,教育部副部長魯昕表示,我國即將出台方案,實現技能型、學術型分開的兩類人才、兩種模式高考。這種人生職業生涯的分野將始於高中階段,“16歲就可以選擇你未來發展的模式”。
  從大的方向上說,這一改革思路值得肯定和期待。高考改革說了這麼多年,理念設計從取消文理分科到一年多考,具體操作均無定論。如今這一路徑的選取,算是難度最小的,頗似目前職校教育與綜合大學教育並行模式的“升級版”。很顯然,這種一分為二的思路,有助於改變“全國一張捲”模式下職業院校和普通高校招生無法體現區分度的弊端,在高級技工結構性短缺、綜合大學畢業生與市場脫節的現實語境下,有著強烈的針對性,對這些年一哄而上的“貪大求全”式“專升本”、“院變大學”熱潮亦是一種糾偏。
  當然,大方向的與時俱進,還需要輔以大量基礎性、具體性的工作。在既有大學教育格局業已成形的今天,要想有深層的、系統性的改革,阻力和難度可想而知,至少需要在以下問題上進一步求解。
  其一,如何以薪酬、社會地位的指揮棒,來改變“藍領”與“白領”之間天平失衡的現狀?誠然,國際上這兩套系統分類招考是一種普遍做法,德國模式尤其堪為範例。然而必須指出的是,這種社會認可度,很大程度上緣於其藍領與白領之間社會地位的相對平等(當然也並未達到絕對平等)。而在我國這兩種人才之間的落差顯然更為明顯。中國自古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種觀念投射到教育領域,則是讀研究型大學、綜合大學比讀技術類院校更具優越感。今天,儘管在部分沿海發達地區出現了高級技工高薪難求的現象,但這種薪酬上的“補漲”、供求上的短缺,並未與社會心態、教育理念的轉變及時對接:一方面,高薪技工畢竟只是少數,絕大多數技術型人才仍然處於勞動力價值鏈的低端;另一方面,即便是高薪技工,與名牌綜合性大學的管理類、研究類人才相比,仍然面臨在企業內上升空間有限、社會坐標偏低的困局。
  這種不平衡的矯正,必將是一個眾多因素綜合發酵的漫長過程,絕不可能僅靠教育模式的變革單兵突進,而必須多管齊下,政府、社會、家庭均應積極順應、有所作為。比如,政府人力資源部門在職業晉升通道上,應對技術型人才敞開公平的大門;社會也應及時順應這種大勢,比如廣東衛視推出的“技行天下”節目,“為勞動選秀”,獲得高度評價;此外,家長也宜更新觀念,靈活選擇孩子未來的職業道路。
  其二,在更合理地引導學生分流的同時,如何避免出現新的一“分”定終身?畢竟對於很多初中的孩子而言,未來還太模糊、社會還太遙遠,學習成績的“好壞”也可能只是暫時現象。必須允許他們選擇錯了,還能有“後悔權”、“反悔期”,更能有“回頭路”。必須在兩條路徑之間設計一些低門檻的交叉線、匯合點或者“便橋”,讓奔走在它們上面的年輕人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變化,及時調整職業方向,而不至於只能“一條路走到黑”,讓一項有著深遠政策善意的改革,在一些時候變相成為阻礙寒門學子向上層流動的玻璃門。這對避免新的社會分工的不公,至關重要。
  其三,回歸“技術類”院校,對一些學校可能意味著“被降格”,對那些潛在的自認“被降格”的院校,怎麼做通思想工作?在扶持、打造這些“地方名片”上苦心孤詣、投入不菲的地方政府又該如何做通思想工作?在一些學校和所在地方看來,好容易“升”上來、成了研究型大學,又要“降”回去,肯定百般不願、千般扭捏。對此,恐怕亦需做好充分的心理和政策準備。  (原標題:高考一分為二,深層變革還需細節求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u47muccz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