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每每提到上海老師傅,大家都會贊嘆不已。在當時辦公室出租轟轟烈烈的技術革新中,上海師傅們用螞蟻啃骨頭的精神和自己靈巧的雙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上海的工業技術革新一度成為了全國的風向標。
  在這批上海老師傅中間有曾參與制造原子彈房屋貸款的功臣,也有製造中國第一臺雙水內冷發動機的“智多星”。“不怕別人看不起,就怕自己不爭氣”一直是上海老師傅們的人生座右銘。
  2014年3月10日9時,被稱為“智多星”的上海電機廠技術革新能手、上海和全國著名勞動模範朱恆在上海第五人民醫院去世,享年88歲。朱師傅走了,但他身上所代表的上海工人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精seo神,已融入上海這座城市的精神血脈,將永遠激勵一代又一代上海工人。
  早報記者借款 儲靜偉 陳伊萍 陳伊萌
  2014年3月10日上午9點,被稱為“智多星”的上海電機廠技術革新能手、上海和全國著名勞動模範朱恆在上海第東森房屋五人民醫院去世,享年88歲。
  走的時候“很平靜”
  平日里,朱恆與兒媳、孫子住在閔行區江川路一老式小區內,與小區僅隔一條馬路的,便是原來的上海電機廠(如今為上海電氣集團上海電機廠有限公司)。3月10日凌晨3點,朱恆突然感覺腹部不適呼叫兒媳,兒媳衝進去一看老人家渾身冒汗,便趕緊叫了救護車,救護人員抵達後發現老人已昏迷,便將其緊急送往上海第五人民醫院搶救,醫生髮現其內臟、腹腔出血,3月10日早上8點,朱恆心跳下降,9點被宣告死亡。
  昨天晚上8點,早報記者來到了朱桓的家中,踏進家門,客廳中懸掛的裱框巨幅照片格外醒目。照片中,毛主席正笑著和一個瘦削的青年工人握手,照片中的那個青年工人,就是被稱為“智多星”的上海電機廠技術革新能手、上海和全國著名勞動模範朱恆。
  此時,兩個兒子、兒媳和孫子都在家中收拾老先生的遺物。看著父親昔日參加各種表彰大會的相片,撫摸著相片中父親的臉龐,小兒子朱健有些哽咽:“爸爸平時身體很硬朗,心態也特別年輕,真是走得很突然。”朱健推測,老人的去世可能因為最近太勞累了。“我的大哥長年癱瘓在床,今年1月由於病情加重送入醫院。我父親放心不下,從那時起便天天趕往醫院探望送飯,可能操勞過度、積勞成疾。”
  朱健說道,3月10日凌晨救護車還沒有趕到時自己已經趕來,當時父親告訴自己放不下家庭,“孩子們都是心頭肉”。“平日里父親也一直叮囑小輩做人要真實,要靠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
  朱恆的另一個兒子朱光華說,父親在去世前曾摔過一跤,突然離世可能也與此有關,但父親走的時候“很平靜”。他表示,父親是老勞模,去世前前後後上海電機廠的總工會和領導常常來看望父親,市總工會的領導也致電錶示會在近幾日前來唁悼。
  上海工人中的“智多星”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海師傅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上海的工業技術革新一度成為了全國的風向標。這批上海老師傅包括參與制造原子彈的功臣原公浦等,而製造了中國第一臺雙水內冷發動機的朱恆,正是他們中的一員。
  朱恆生於1927年,祖籍寧波。11歲的時候就因為家境貧困進入了寧波大興襪廠當童工,14歲時由姐姐帶路,輾轉闖盪到了上海,在明華機器廠當學徒,“每天都是從早乾到晚,最起碼是晚上9點鐘,十一二點都是很平常的。”朱恆的童年曆經苦難。建國後,朱恆因為在機器廠做過工,在1950年進入了上海電機廠,專乾電動機定子矽鋼片挫槽工作,當時的挫槽需要兩手緊握銼刀前推後拉,還要在側面用力氣,不僅彆扭吃力而且效率也很低,後來朱恆靈機一動,在銼刀的一邊墊上一片彈簧,挫槽時側面的力就可以由這片彈簧代替了,不僅作業輕鬆了,效率提高了,經濟效益也相應增加了。朱恆第一次嘗到了技術革新的甜頭。
  自從操作機床以後,朱恆就不斷在改進刀具、夾具和工具上動腦筋,先後實現了旋風切削、多刀多刃切削等十餘項革新,使生產效率得到成倍提高。他創造的多刀分層階梯切削的斷續切削法還得到了一機部、農機部和鐵道部的宣傳和認可,組織了“全國精加工先進經驗觀摩隊”來廠觀摩並加以推廣。朱恆由此也獲得“智多星”的美譽。
  朱恆的多項革新技術為製造我國第一臺雙水內冷發動機作出了貢獻,他也在1955年初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1960年被上海市政府直接提升為工程師。
  朱健認為,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的父親,可以稱得上是“用褲帶量尺寸”的技術革新領軍人物。“父親從小沒讀過什麼書,是沒文化的窮苦人家出身。但是他在工作中碰到難題不畏艱苦,為瞭解決問題,徒手起家尋找方法,就像老話說的那樣‘用褲帶量尺寸’,勤勞苦幹、靈活運用,從而得以提高工作效率,節約經濟成本。”
  對於父親的一句經典評價,朱健仍然記憶猶新。“父親曾經說過:‘我當時評上勞動模範,不是我要評,是為了生活。工作中已然相當辛苦,那如何減少工作量,使得工作效率提高,便是父親當時經常琢磨的問題。”通過不斷地反覆推敲,既動腦子又動雙手,朱恆才會不斷地技術革新,成為技術革命的先鋒。
  與毛主席握手感動作詩復地放、反覆地說。他教導我要勤勤懇懇做人做事、腳踏實地。尤其是當我剛工作那會兒,他一再叮囑我要踏踏實實幹活。我印象很深刻。”
  “一個月才回一次家”
   朱健對自己父親的評價是:“小時候覺得父親很陌生”。朱健說,父親進入上海電機廠工作特別賣力,後來廠里便給父親分配了房子,便是閔行區瑞麗路的這戶老式公房。“父親的房間窗戶一打開便能看到馬路對面的上海電機廠。”也正因為家裡和廠子近,即使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父親仍不願意搬家。
   朱健介紹,以前“大躍進”的時候,父親基本上都睡在廠里,難得回家一次,有時候甚至一個月才回家一次。“我們當時都覺得父親很陌生,他每次回來我們都很怕他。”朱健坦言,父親回家都會“教育”他們做人做事的方法,兄弟幾個都覺得他是個名副其實的“嚴父”。
   “父親回來以後,也並不是完全可以休息。有時候母親做的飯菜還沒端上桌子,對麵廠子的喇叭就開始呼叫:‘朱恆同志,廠里有急事,請速來。’”朱健回憶。於是,朱桓便放下家裡的一切,直奔廠子而去,留下母子落寞在家。
   對於父親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朱健還認為,這都離不開母親的鼎力支持。“以前爸爸基本上都不著家,一會兒去廠里解決疑難雜症,一會兒出差開個技術大會。家裡面基本上都是媽媽在照顧。”朱健說。
   2007年,朱恆的老伴突發腦梗癱瘓在床,為了報答老伴對家庭的一生付出,朱桓日夜堅守、堅持服侍照料老伴的飲食起居,直到兩年後老伴逝世。“在我爸爸照顧的時間里,媽媽身上沒有一個暗瘡。媽媽癱瘓一年後,突然醒來,還埋怨爸爸為何救她。爸爸當時說的一句話我很受感動,說他情願兒子們不要做官的爸,也要一個討飯的媽。”朱健說,爸爸對媽媽真的是打心眼裡的感激,有媽媽的支持才成全了爸爸一生的成就。
  希望將技術傳給年輕人
   受到毛主席接見使朱恆倍感鼓舞,他針對全廠生產技術薄弱的環節,先後實現了180項技術革新和合理化建議,使生產效率得到成倍提高。其中,“豎直式75°機軋車刀”試製成功,被1965年首屆工具博覽會列為展出和操作切削表演項目並向全國推廣。
   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由周總理提名,朱恆參加了一機部組織的技術工作組,共解決了60餘項工藝難題,還研製成功圓周直徑為150毫米的大型深鑽孔,解決了深5米的深孔加工關鍵問題。1981年,朱恆解決了引進型30萬千瓦氫冷汽輪發電機下線槽問題,為我國金屬切削填補了一項空白。朱恆編著的《大直徑硬質合金可轉位三面刃銑刀》還被編入1991年出版的《中國技術大全》。
   1989年4月,朱恆光榮退休了,他曾經6次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2次被評為機械工業部全國勞動模範,2次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還連續當選第五屆、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朱恆的兒子朱光華表示,父親退休之後也常常與金屬器械協會的老技師交流,研究技術問題,並對年輕人幫扶指導,希望將自己的技藝好好傳給青年人。而朱光華自己也子承父業,和父親一樣,進入上海電機廠工作,併成為了廠里技術領軍的高級工人。他說:“得益於父親日常生活中不斷的技術指導,我才能在工廠里出類拔萃。現在退休了,我還能繼續發揮餘熱,在上海電機廠做技術指導。”
   朱光華說,父親生前說的話仍然歷歷在目:“父親懷著一顆中國夢的心。他說晚年活著並不是想吃好的穿好的,而是老了以後活著的意義,在於想看著我們國家是怎麼強大起來的,我們國家是怎麼一步步站起來的。”
   昨晚,早報記者臨走時,朱恆的兒子兒媳在寫父親追悼會的悼詞,對於父親的離世,他們的痛心或許全凝結在那一片白紙黑字里了。
  朱恆生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1961年的“五一國際勞動節”是他永遠也不會忘記的日子。“(當時)廠里已經變了樣子,彩旗從第一道大門插到大禮堂,廠里搞得很乾凈,我想今天會是什麼領導來。下午3點20分有轎車聲音傳來,嘟嘟……我看是毛主席從一輛黑色牌子的轎車裡走出來了,牌子我也不知道,他們齊步走進大禮堂,那個時候大禮堂是一片歡呼的海洋,毛主席上了主席台,從右面走到左面向大家招手,再回到中間向大家招手。”當時朱恆回憶說。
  那天朱恆還在毛主席身旁作了發言。發言稿是他對自己的人生,尤其是對解放以後,自己從事技術革新道路的一次回顧和總結。那天朱恆還激動地從座位上站了出來,走向坐在主席臺中央的毛主席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最後還在會議結束時和毛主席握上了手。
  “準備好的都忘記了,激動得眼淚都流出來了,結結巴巴說了幾句,激動得不得了。我第一個發言最後一個握手,毛主席和我握手,毛主席的手摸上去又軟又大,有一股溫暖的力量充在我身上,毛主席一邊握手一邊沖我笑,毛主席一回去,臺下的勞動模範都跑上臺來,搶著和我握手,因為我的手是熱的,最後一個握手。毛主席走之後我作了一首詩:‘毛主席和我握過手,我手變成萬能手,天大困難到我手,乖乖低頭舉雙手。’”
  說起父親和毛主席的那段短暫回憶,二兒子朱光華很是激動,他說自己當時雖然很小,但是父親一回到家中,他也急著去握父親的手。“那時候覺得,毛主席握過爸爸的手,握一下特別榮耀。”
  和朱老先生同住一個屋檐下的孫子朱佳俊今年28歲,他說自己從小和爺爺生活在一起,對於爺爺,他全然都是崇敬之情。“從小就聽爺爺講以前的故事,耳濡目染,很受鼓舞。他還常常給我看毛主席接見的錄像,反
  (原標題:上海“老師傅”朱恆逝世:他見證了一座城市工業技術的革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u47muccz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